关于首届长三角地区高校研究生“学术之星”邀请赛的报名通知

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之际,借着国务院加大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契机,恰逢上海教委大力发展研究型高校、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之机,为了大力弘扬求是、拓新的科学精神,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,充分展示长三角地区各高校广大研究生(含博士生)学术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;同时也为了表彰积极参与科研的优秀研究生,激励其在学术上勇于攀登、积极创新、与时俱进,激发广大研究生的研究热情,引导江浙沪各高校研究生钻研学术,促进研究生学术水平再攀新高。 一、指导思想 研究生“学术之星”邀请赛评选应贯彻公平竞争、公正选拔、公开透明的原则,从著作发表、科研竞赛、科技活动以及创新发明等方面进行考核、综合评价,最后得出每位选手的综合得分。 二、奖项设置 针对不同学科之间差异,本次“学术之星”邀请赛评选文科类专业和理工科类(按附录一来界定)专业分开评选,各设置一、二、三等奖和优胜奖,其中一等奖一名、二等奖两名、三等奖三名、优胜奖四名。 三、评选条件 1.长三角地区各高校全体在校研究生(含博士生); 2.热爱社会主义祖国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,关心国家大事,关心集体,团结同学,品行端正,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。 3.自 4.在校期间受到各种处分或通报批评者,必修课、选修课的考试、考查有不及格者,不得参与“学术之星”评选。 四、评选程序 1.由研究生本人申请,如实填写《首届长三角地区高校研究生“学术之星”邀请赛报名表》(文科类和理工科类专业分类按“附录一”)并递交相关材料。 2.由初评委员会根据报名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初评,并分别得出文、理科十名决赛选手。 3.决赛选手公示 4.决赛选手分文、理科参加决赛并进行答辩,由评委给出决赛得分。 5.结合初评和决赛得分,最终确定文、理科选手名次。 五、评分标准 (一)初赛阶段 1.各类别分值 1.1学术论文 A类期刊: (1)国外期刊,符合下述国外检索数据库之一:30分/篇。 SCI: 科学引文索引(Science Citation Index,光盘版)(含中文期刊) EI: 工程索引(Engineering Index,核心版) SSCI: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,网络版) A&HCI: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(Arts &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) (2)中文期刊,共339种(详见附录二)20分/篇 对于在339种期刊所涉及的56个学科以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影响因子论文(按八大类别影响因子在括号中以上)计为A(2)类。 基础科学(0.82)工业技术(0.5)农业科学(0.62) 医药卫生(0.84) 哲学政法(0.39) 社会科学(0.43) 经济管理(0.61) 教科文艺(0.39) B类期刊: 15分/篇 (1)EI(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,网络版) (2)SCI文摘收录论文(网络版) (3)ISTP: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索引(Index to Scientific &Technical Proceadings ,网络版) (4)ISSHP:人文社会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索引(Index to Social Sciences & Humanities Proceadings) (5)国外英文刊物 (6)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分院(武书连)的SCD数据库 (7)中国科学院的科技论文数据库CSCD (8)南京大学的CSSCI: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China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) 注:(1)以上为当参评者为第一作者的情况下的评分,第二作者按梯度评分,具体参见附件1。 (2)会议文集、中文刊物、外文刊物与被各类索引收录不累计积分,发表于以上刊物的文章如被各类索引收录,按收录评分。 1.2学术著作 (1)中文版学术专著第一作者30分/部,第二作者20分/部 (2)中文编译第一作者20分/部,第二作者10分/部 1.3科技发明和参与项目情况 (1)发明专利25分/项,实用新型专利15分/项,外观设计专利8分/项; (2)以上评分标准及梯度具体参见附件2。 2.初赛得分 2.1初赛得分为学术论文、学术著作、科技发明获得分数的总和,具体表格见附件3。 2.2初赛得分占总分的30%。 3.提交材料要求: (1) 参评者在递交成果时须注明是否被各类索引收录,若收录需提供收录号。 (2) 所称“学术成果”必须是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。 (3)同一作品不能累计加分,取最高分计入。 (4)各参赛同学对自己申报的成果有举证的义务。对于抄袭、虚报、谎报成果的同学,一经发现,立即取消参评资格,并报学校处理。 (二)决赛阶段 1.每位选手提交一件代表作品,评委将主要根据选手的代表作,并综合考虑其它学术成果进行评分。 2.每位选手在10分钟内完成答辩,其中对代表作的陈述时间为5分钟,评委集中提问时间为5分钟。 3.评委在听取选手陈述及答辩后,对选手进行打分。满分100分,其中学术性满分40分,创新性25分、实用性20分、现场表现15分,详见附件4。 4.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分数统计,取各位评委的平均分为该选手在决赛答辩阶段的最后得分。 5.决赛得分占总分的70%。 (三)分数汇总 1.最终总分为100分制,其中初赛得分占30%即30分,决赛得分占70%即70分。 2.初赛分数折算 (1)取选手初赛成绩最高分为满分,即30分。 (2)其余选手根据以下公式进行分数折算(其中X为初赛成绩最高分,Y为其余选手成绩,a为其余选手折算以后的成绩),如初赛成绩最高分为200分,另一位选手初赛成绩为150分,则折算后最高分为30分,另一位选手成绩为22.5分。 a=30*Y/X 3.决赛分数折算 (1) 取选手决赛成绩最高分为满分,即70分。 (2) 其余选手根据以下公式进行分数折算(其中X为决赛赛成绩最高分,Y为其余选手成绩,a为其余选手折算以后的成绩),如决赛成绩最高分为88分,另一位选手决赛成绩为79分,则折算后最高分为70分,另一位选手成绩为35分。 a=70*(Y-70)/(X-70) 4.按以上初赛、决赛两个环节的得分和折算方法,当场算出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,表格见附件5。 5.如果选手最终得分相同,则根据决赛结果,成绩领先者名次靠前。 六、报名截止时间及联系人 请各位参赛的研究生于 weiming@zju.edu.cn (注明长三角“学术之星”) 如有疑问请致电 张伟明 13575450880、559880